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2024届山大优秀毕业生王昌民 | 研·毕业谈【5】




研·毕业谈





青春正逢盛世,奋斗恰如其行。在这六月盛夏的时节,告别与启程交相辉映,回忆与希望相伴而行,山大研究生推出2024毕业季【优秀毕业研究生专访】系列。

曾经,一批怀揣着对科研学术无尽热忱的研究生,汇聚于巍巍山大,共筑学术之梦。今朝,他们学业有成,满载知识硕果,即将踏上新征程,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昂扬之力。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壮志豪情。携手并进,乘风破浪,高歌猛进,在追逐梦想的星辰大海中,不断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个人简介





王昌民,基础医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于书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突触可塑性,及其在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期刊发表论文1篇。研究生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并连续两年综合测评成绩为优,曾获山东省级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初入科研:攻坚克难,始难终善



王昌民就读于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为神经突触可塑性。在本科实习期间,王昌民曾在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也是在那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抛开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亲身观察与交流,她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困扰,因此产生了为患者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基于这一初衷,王昌民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选择了生理学专业,并最终确定了以神经突触可塑性为研究方向,探究其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抗抑郁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万事开头难。作为科研工作的初学者,王昌民起初略显生疏和胆怯,实验中也频遇种种难题。诸多问题的出现开始让她产生“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是不是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疑问。然而,即便萌生了怀疑的苗头,她还是秉持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心态以及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继续砥砺前行。在师兄师姐进行实验时,她总是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一个操作细节,并在实验后认真学习。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王昌民也慢慢步入了科研工作的正轨,并逐渐能够自主克服难题。





躬行实践:积蓄星火,以待磅礴



读研期间,王昌民专注科学研究之余,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基础医学院素来保持着一种优良传统,即在研究生二年级时,为学生安排一个学期的机能学实验课助教任务,主要内容为在本科生的实验课程上辅助教学老师进行实验演示,并帮助本科生同学完成实验操作。


在担任助教期间,王昌民每次完成实验操作演示后,都会在教室内认真观察各小组同学的实验进度。同学们亦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纷纷动手实践并踊跃提问。在与同学们的频繁互动中,王昌民感慨道:“在这项工作中,我第一次体会到做教师的感觉,也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不容易’。”她认为,这段助教经历不仅帮助本科同学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也让她明白仅仅掌握演示实验操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实验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因此,在每次上课前,王昌民都会提醒自己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确保自己能够帮助同学们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当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遭遇困难或失败时,她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同学们,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勇于尝试,并引导他们继续进行实验操作。“我觉得这种思想和我自己的科研生活也是相通的,实验失败是难免的,但只要自己在失败过后努力反思问题,在以后的操作中规避失误,不断地改进,失败就一点也不可怕。”王昌民说道。





门风传承: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王昌民如今所取得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课题组老师的悉心教导与师兄和师姐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课题组所营造的良好门风与浓厚的学习氛围。王昌民所在的课题组,长久以来坚持着一个富有意义的传统项目。每年的九月和六月,于书彦老师和李景新老师都会组织课题组全体同学共同攀爬济南的佛慧山。九月份的登山活动意在迎接新同学的到来,通过这一活动,课题组同学们能够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团队交流与协作,增进友谊;六月份的登山则寓意着送别毕业生,为他们送上诚挚的祝福,祝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每次爬山活动,于老师和李老师都准时参加并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时常会与同学们分享以前他们上学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激励大家乐观向上地生活。此外,两位老师也会跟同学们讲解佛慧山的景色和特色,让大家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他们不仅以自己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处事风格,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每一位同学。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术上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传递。在两位老师身上,王昌民认识到即便科研工作忙碌,也要注重劳逸结合,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在缓冲期内及时补充能量,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王昌民说:“成为于老师的学生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于老师在科研中的耐心指导与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都让她的求学之路如沐春风。谈及未来的打算,王昌民有着明确的规划,她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耕抑郁症的病理机制这一研究方向,希望可以为抗抑郁治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最后,王昌民用史铁生先生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和师弟师妹们: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猜你想看

对话2024届山大优秀毕业生杨胜祥 | 研·毕业谈【1】

对话2024届山大优秀毕业生刘映芳|研·毕业谈【2】

对话2024届山大优秀毕业生王玺祥 | 研·毕业谈【3】

对话2024届山大优秀毕业生张雪 | 研·毕业谈【4】


山大研究生

sdu-grad


编辑/排版:赵娇

文字来源:王昌民、刘方、林海红、穆星宇

图片来源:王昌民、余天琪

值班栏目主理:吕晓雯、李怡睿

策划/责编:韩笑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大研究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